close

  16年前,金壇市黃金村村級宿霧凈資產虧空57萬元,如今集體固定資產達1400萬元,村民人均純收入翻了11倍。村民們說:“我們黃金村,土裡能生金!”
  1998年,老書記嚴清華“臨危受命”,從待遇優越的交通崗位回到家鄉黃金搜尋行銷村做村支書。在他的帶領下,一個省級貧困村,變成了國家級生態村、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村、全省文明村,嚴清華也因此被評為敬業奉獻類“中國好人”。
  乾給村民系統家具看,帶頭吃苦凝聚精氣神
  “黨的政策是一條公路,黃金人民是一部車,我是開車的駕駛員,將載著黃金人民駛向生活幸福的目的地。一年以後如果黃金村的狀況得不到改變,我就地辭職!”嚴清華住商不動產的這番“就職演說”,當時許多村民聽了不太信——在那之前,10年換了8任書記,最短的只幹了3個月就撂挑子,村民們一次次失望,對村幹部不再期待。
  上任後的嚴清華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訪村民,撲下身子肯吃苦,越來越多的村民感到:“這個書記有點不一樣。”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,村裡復墾荒地建大棚、種莊稼,嚴清華領著黨員幹部帶頭乾。下田插秧時,嚴清華被運秧的拖拉機撞傷,整條右腿淤血青紫。他一瘸一拐關鍵字行銷堅持了23天,把秧苗插完了才去看醫生。“那次他腿腫這麼粗!”79歲的老村民嚴扣洪用兩手比畫出一個圓形,“就那樣子還下田插秧,真能吃苦。”
  出車禍爬起來,眼睛夾著玻璃屑去江西買設備;天天在外忙,曬成了“黑皮書記”;農機上面插紅旗,紅旗飄在哪兒嚴書記就在哪兒……嚴清華說:“窮村要發展,壓力很大,我們寧可苦幹,不可苦熬。”現在,“苦幹”成了黃金村人的基本特征,黃金村人由此起了家、興了村。
  記給自己看,百姓事情件件放心頭
  從16年前上任那天開始,嚴清華每天記民情日記,現在已有30多本、300多萬字,擺了厚厚一摞。
  黃金村四面環水,60多歲的村民朱章明回憶說,1998年那會還沒有一條進村的路。村裡有句順口溜:“孩童上學赤腳行,危重病號肩抬走,農副產品難運出,豬羊魚蝦賤價賣,能人離村不回頭,百姓致富無路走。”
  “要致富,先鋪路,路通了才有出頭路!”嚴清華在日記本上記下這句話,開始修建通往村外的第一條水泥路。他乾過交通,懂工程機械和道路修築的一整套程序,但錢從哪兒來?他一邊帶領村民挖土方鋪墊路基,一邊四處募資為“茅山老區人民獻愛心”。常州一家公司有意捐贈10萬元,公司負責人沒打招呼跑到黃金村查看實際情況,看見一個人正開著壓路機壓路,問他嚴書記在哪?沒想到的是,駕駛壓路機的就是一心節省開支的嚴清華本人。捐款立即到位,黃金村通往外界的第一條“黃金大道”就這樣修成了。現在,村裡的道路不斷延伸,兩縱六橫長28公里,連接四方的橋梁新改建了12座。
  嚴清華的民情日記里,記得更多的是一家一戶的事。打工致殘的樹金富回家了,鼓勵他發揮技術特長、重樹生活信心;生病的樹羅保就醫費用沒著落,他的危房問題怎麼解決;家庭困難的周小蘭養蝎子被騙了,考慮納入村裡發展的桑蠶項目……一樁樁一件件,民情日記里都有解決記錄。
  帶領大家乾,致富項目相繼做起來
  路通了,但怎麼找到賺錢的門路?
  嚴清華回村後的第一個夏天,帶人搭起1萬平方尺蘑菇大棚,到了冬天就為村裡賺了1.2萬元。建設蠶桑基地,拓展畜禽養殖基地……一個個村集體項目立起來,但是嚴清華不滿意:“這樣零打碎敲,滿足不了全村人的致富需求。”
  “黑粘土像粘糕,大鍬挖甩不掉、太陽曬硬如刀”,村民們瞧不上的黑土地,被喜歡讀書看報的嚴清華捋出一條致富路:“城裡人對生態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,我們要轉變思維,把劣勢變優勢,種植生態有機大米打造品牌,再把優勢鑄成強勢。”
  嚴清華從省農科院爭取到優質軟米種植項目,村裡的有機稻米、農地股份、農機專業三大合作社相繼成立,一邊吸納村民家門口就業,一邊對自願流轉土地的農戶進行現金分紅。記者採訪時,正值大米銷售旺季,從南京、上海、北京來黃金村採購有機軟米的車輛絡繹不絕。每公斤40-60元,全村一個月銷量竟高達1000噸。黃金村,真正產出了“黃金米”。嚴清華又四處奔波,為村裡引進了彩色稻米育種基地項目,天然彩色稻米在市場上賣到每公斤80元。
  如今的黃金村有了新民謠:“種田不彎腰、挖溝不用鍬、糧草不用挑、吃水不用弔、做飯不燒草、糞坑旱廁全改掉、垃圾清運專人搞。”本報記者唐傳虎
  (原標題:讓黃金村裡“土生金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q06bqch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