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(上官雲) “家族記憶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,在最艱難、困難的時候,讓每個人知道背後有許多祖先支持,並因此不斷激勵自己。”21日上午,知名學者錢文忠在北京首都圖書館為讀者講解中華姓氏文化。在提及傳統文化中的家族記憶時,他表達了以上觀點。他同時表示,由於種種原因,現在我們正在逐漸失去這些傳統文化,應當馬上採新成屋取措施搶救,不然也許再過幾年,連搶救的機會都會錯失。
  籌備百家姓是想助力關鍵字普及傳統文化
  現年47歲的錢文忠是著名國學大師季羡林的弟子,因在央視《百家講壇》講解“三字經”、“弟子規”等節目為公眾熟知。提及為何在《百家講壇》講解“百家姓”,錢文忠表示,這並非偶然決定,而是百家講壇欄目整體計劃的信用貸款一部分,也是他個人計劃的一部分。
  據錢文忠介紹,傳統文化繁衍之根的大家族的失去造成姓氏傳統淡化,因為二胎家譜被毀,很多歷史開始變得不明晰,中國的姓氏因而面臨巨大的危機和挑戰。認識到這個問題,錢文忠便想從最基本的角度去做這種傳統文化普及,開始籌備百家姓。
  錢文忠認為,現在國內大眾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:大家都生活在中國土地上,講中文,這樣自己就是中國人。在錢文忠眼裡,情況並非如此,是不是中國人,除國籍外還要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。“比如我們家親戚好幾代生在美國,連中文都不會講。我們中房屋二胎國人想當然地認為,中國的五千年文明不會斷。這樣的認識並非準確。”
  在錢文忠看來,有關姓氏的傳統文化,已經丟失了太多。他質疑,今天的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傳統文化?“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,不知道自己曾祖父或者高祖父的名字,按照中國傳統中這是最親的人。這樣還有什麼傳統文化可言?”錢文忠認為,這種現象意味著傳統文化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安全。
  
  早先子女不應知道母親的名字
  此前曾有網友反映,他們渴求瞭解百家姓並非想瞭解知識,而是希望通過對歷史深處的回望追溯祖先的來源。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體現一種尋根意識。錢文忠表示,他講“百家姓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呼籲搶救傳統文化。
  錢文忠介紹,子女知道母親的名字,這在過去不符合傳統。“按照傳統來講,母親的名字只有外公外婆以及子女的父親知道。結婚交換喜帖,此時公公婆婆會知道。子女要母親百年以後,為給她寫碑傳才可得知。經過一百多年對傳統的遺忘、毀滅,我們還有多少傳統?現在人們對姓氏與家族的概念並不明晰,孩子只知道叫叔叔阿姨。”
  至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,錢文忠介紹有如下幾個。他說,過去家族修譜一般是六十年或者三十年一修。中國絕大多數姓氏的譜在清朝晚期修過一次,後來時值戰亂,機會錯失。因此很多人姓氏的家族記憶,停留在清朝晚期。五十年代開始戶籍登記制度,由於種種原因,造成了相似姓氏的混亂。錢文忠舉例,比如姓氏“傅”和“付”、“肖”與“蕭”都本來毫無關係,歷史上“肖”是小姓氏,但由於戶籍登記的失誤,現在比“蕭”要多。
  “此後繁簡字改革,改掉一批姓氏,比如於和餘、於,本沒有關係,後來被併到一起。現在還流行把父母姓氏合併成複姓,這樣都造成了姓氏的迅速紊亂。”錢文忠稱,這種現象的這背後就是家族記憶、傳統與文化的紊亂和喪失。
  “連家族歷史都不清楚,怎麼能指望記住民族的歷史?”錢文忠直言。
  家族記憶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
  在錢文忠看來,現在中國人對“傳統”可稱“既熟悉又陌生”。比如百家姓,很多人都知道趙錢孫李、周吳鄭王,接下來的內容卻無法背出來。錢文忠以自己為例,表示他出生在六十年代,對自己的家族尚有部分瞭解,而關於家族更久遠的記憶,如果他的長輩沒有跟他說,他將無法告訴自己的子女,這就造成了家族歷史的斷裂。
 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錢文忠曾在德國留學,就讀於漢堡大學。那個時候經濟狀況不是很好,經常需要去當地的中文餐館打工。在勤工儉學的過程中,他發現餐館老闆以浙江青田人居多,他們對自家姓氏的記憶令人震驚。這些人甚至家裡仍供有祖先牌位,牢牢存留下老家青田山區的家族記憶,遠渡重洋帶至德國。
  錢文忠慨言,在很多時候,家族記憶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,在最艱難、困難的時候,可感知背後有許多祖先支持你,並因此不斷激勵自己。“海外華僑離祖國越遠,把家族記憶看得越重。包括在馬來西亞,特別是馬六甲,對家族記憶的堅守很厲害。而我們身在國內,卻逐漸失去這一切的記憶,和遠在國外的游子沒有多大區別。如果現在還不去搶救自己的家族記憶和姓氏文化,沒有幾年,也許連搶救的機會都會失去。”  (原標題:錢文忠:家族記憶是中華民族重要精神力量支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q06bqch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